一、基本信息
专业
085404
专业名称
计算机技术
学制
3年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学院名称
126 应用技术学院
招生人数
46
联系人
陈老师
联系电话
0755-23256169
电子信箱
bdi_gra@sztu.edu.cn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复试科目
[F126]专业综合知识考核(应用技术学院);
注:具体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信息详见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https://yz.szu.edu.cn/info/1041/12986.htm
二、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1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
傅向华,陈寅,戴戈南,杨晓杏,彭小江,陈钒,李强,曾媛,孙立君,李瑞,聂黎明,赵珩,谷也,梁立新,李青,张妙,董丽,周小林,沈小乐,吴庆阳,樊小毛,张炜,史诗洁,王洪,但炜,尹航,安晓欣,张博闻,刘羽朦,吕羽,龙梓,谷淑婷,潘铁文02
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
李晖,杨威,宁磊,林霖,孟幻,潘毅,李蒙,徐渊03
网络空间安全与区块链
刘成健,王树兰,卫易辰
三、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各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培养要求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诚信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秀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计算机技术方向结合相关产业需求重点掌握网络空间安全与区块链、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注重多学科领域交叉及应用研究思维的培养,以及前沿技术攻关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可以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培养方向:
(1)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
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AI大模型,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社会空间计算,云边协同机器学习系统相关的理论算法与应用。
(2)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
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感传算用一体化的物联网技术,国产自主嵌入式系统,智能传感器芯片与系统设计,专用低功耗SOC系统设计开发等。
(3)网络空间安全与区块链
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相关的理论与关键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师资队伍:
本学科点拥有硕士生导师66人,其中教授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35人,59人具有博士学位,部分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师资力量雄厚,学历结构合理。
傅向华,博士,教授,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物联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2005年12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2005年12月到深圳大学工作,历任计算机学科讲师、副教授,2015年12月晋升教授,2018年11月转入深圳技术大学。曾担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网络工程系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大数据应用与技术研究所文本大数据研究团队负责人,并联合创办深大云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云伴母婴项目获2016年全国创客大赛冠军),历任CTO、董事长等职。主要从事大数据分析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信息检索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大规模社会媒体的动态舆情内容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监督流形学习算法及其在Web挖掘中的应用”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3项;主持完成包括华为公司在内的企业横向项目“电子装联加工大数据挖掘能力探索”等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5本,作为负责人获批省级校企联合实验室——“腾讯云与安全联合实验室”,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门,参与完成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优质资源课程多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深圳市科技进步奖2次,已申请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7项。
李晖,博士,深圳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柔性传感技术与物联网应用实验室负责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厅评审专家、深圳市发改委、科创委评审专家、深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评委等。李晖博士专注于柔性传感微系统及物联网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联合基金(单位负责人)、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面上、深圳市科技创新计划、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优秀青年、企业委托技术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14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自然重点联合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专项、深圳市生物医疗电子平台提升等重大科研项目10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6篇,申请国家发明/PCT专利47项,授权17项。连续获得2021、2022 领域旗舰会议IEEE NEMS最佳学生论文提名奖、2017 IEEE ASICON优秀学生论文奖,2019 Scientific Reports Top 100文章。受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等国际顶级期刊邀请,累计审稿60余次,并由于审稿的专业性、公正性和高效性,被英国物理学会(IOP)评为2017年度杰出审稿人。科研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自然(Nature)微信公众号、美国科学促进会Eurek Alert、中科院等科学平台重点报道。
彭小江,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深圳技术大学教授、深圳大学硕导、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2022以来连续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2023年获得深圳技术大学“润园PI”,是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深圳市电子学会新一代人工智能专委会联席秘书长。2015.3至2017.10分别在瑞士洛桑理工Idiap研究所、法国信息自动化研究所(INRIA)任博士后研究员。2017.10至2020.10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大模型、AIGC、情感计算等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在包括IEEE TIP, PR, CVPR, ICCV, ECCV, ACMM, AAAI,IJCAI等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5800次,是国际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T-PAMI, IJCV, TIP, CVPR等期刊会议审稿人。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专利7项。主持包括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防快响项目等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曾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22年联合创办了广州会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兼任CTO。
李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深圳技术大学教授,兼任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2009.10至2012.10在比勒费尔德大学和本田欧洲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10至2018.12任德国认知交互技术中心研究员,2019年至2020年任中国腾讯RoboticsX 实验室专家研究员,2020年至2023年任德国认知交互技术中心PI,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14年至2018年间作为访问学者访问德国宇航局机器人和机电研究所/慕尼黑工业大学/意大利理工学院/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布拉格公立大学等欧洲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与当地学者开展联合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触感机器人学,水下机器人,基于多模态的人机交互,机器人技能学习,机器人运动建模,规划与控制,自主系统的感知与数据融合。担任期刊-人形机器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oid Robotics),复杂与智能系统(Complex & Intelligent Systems),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 robot)副主编,机器人领域国际会议IEEE ICRA, IROS, Humanoids副主编,在机器人领域顶会上,多次组织关于触觉及灵巧操作的国际研讨会。现任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主席,奠基了中德智能机器人论坛。被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评为2018年度“欧洲华人10大科技领军人才”。
王涛,博士,教授。199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11月加入深圳技术大学,现任深圳技术大学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医学信息处理、医学电子学、医学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1项、广东教育厅人才项目1项,完成校企横向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检索20余篇),参编国际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编教材1部。
吴庆阳,博士,教授。2006年获四川大学学校光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7月加入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年5月加入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现任深圳技术大学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获教授称号/行业任职等,已主持完成或在研深圳市项目2项,完成或在研横向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仪器专项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专利20多项,授权10多项,多数已转化。承担教学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图像处理等。
徐渊,博士,副教授。2006年获中科院半导体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2月加入美国Synopys公司(上海) ,2008年3月加入美国Magma design automation 公司(上海),2009年2月加入美国TeleNav公司 ,2009年9月加入深圳大学,2017年9月加入深圳技术大学,现任深圳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面向视频处理的SOC芯片设计,3D视频传感器芯片设计方面的研究。先后在美国著名EDA技术公司任EDA软件构架师、资深研发工程师。已主持和参与完成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深圳市科技攻关项目、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多项。在深圳大学工作期间,与中国电子集团等深圳市本地电子和集成电路企业合作,完成多项与视频处理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发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1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申请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版图著作权8项。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一等奖。承担教学课程:数字系统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级数字系统设计。
课程设置:
嵌入式系统、云计算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算法设计与分析、工程伦理、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现代密码学、机器学习、区块链及应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技术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挖掘。
教学资源:
计算机技术专业已建设有大数据系统计算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物联大数据研究中心、光明实验室柔性计算研究中心、深圳市云安全与大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科研实验室、物联网应用综合实验室、三维感知与智能计算综合实验室、SOC及集成电路专业实验室,已建立以 5G、昇腾、鸿蒙等国产自主系统为基础覆盖云边端、算力超50PFLOPS的“通感算用”一体化异构智能计算平台。与国内腾讯、华为、百度等头部IT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近20个。本学科方向同时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已与德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包括:与德国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成立中德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与德国东巴伐利亚应用技术大学(雷根斯堡)合作成立中德工业安全与应用创新实验室等。
奖励体系:
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按照深圳大学以及深圳技术大学的奖学金政策执行。
培养特色:
本专业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第一年进行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环节设定1年,主要在协作企业或科研机构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在基地为每位学生选定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或科研人员为实践导师。实践内容应和毕业论文相结合,和今后的科研与职业方向相结合。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进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与嵌入式系统开发,信息安全,软件,互联网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技术咨询与支持等相关工作。
九、咨询方式:
咨询电话:0755-23256169 咨询邮箱:bdi_gra@sztu.edu.cn
四、报考要求
报考者的本科专业背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类、仪器类、生物医学工程类、机械类等任何一种。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有国家考试机构或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所报考专业 8门以上本科主干课程成绩证明,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报考前须经报考院系审核通过,除复试外还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还将加试实验等科目。